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呓语”解读:“窃书”缘何“不算偷”?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呓语”解读:“窃书”缘何“不算偷”?

二、《孔乙己》中呓语的分析

读书人偷书不能算偷,这种行为反而是理所当然的,从现在来分析,真的是理所当然的吗?读书人就可以不付出劳动代价从别人那里获取书籍这一别人的劳动产品吗?这不过是孔乙己思想迂腐,为自己找的一种不具多少说服力的开脱方式而已。当然,这句话不是孔乙己事先准备或者说专意用来反驳人们的,而是在读《孔乙己》小说的过程中,大家感到疑惑的是孔乙己为自己偷书争辩。在孔乙己看来,自己作为读书人,窃书出自一种强大压抑性质下的一种无意识反抗,一种无可奈何“呓语”。采用呓语这种文学创作方式,意在传递一种诙谐的隐喻,而引人思考。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多用反讽,表达出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情绪,有时候表面看到的强烈的批判反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赞美,表面上的强烈讽刺确是一种深刻的同情。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真正要批判的对象往往是指向整个鲁镇麻木的民众。在“个人”与“群体”对抗关系中反映出社会群体的麻木。《孔乙己》中也深刻的反射出群体吃人的本质,很多呓语或者说稍加变形的呓语体现在很多对话当中。语言的交流是一种直接传达主观意识的的手段。

呓语多出现在交流对话的语境中,不同的是,呓语多是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舌误。这种过失形式的失误,在现实意义中来说是阻碍了真正的交流,反而失去了话语存在的真正现实意义。就如孔乙己偷书自辩的话语中,他的呓语式自辨本就没有具有说服性,所以也不会达到他真正自辨的效果。离开鲁迅先生的小说,现实生活中呓语式的安慰也不少,当谈及“优秀”这个词语时,有些人往往会因为自己远达不到这个水平,便自我借口说:为什么要用优秀来评判一件事或者说一个人。然而,“优秀”并不会因为你不承认而不存在,只是你沉醉在自己的呓语当中了。

就写作方式来说,呓语是一个很好的表达和衬托方式。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小说中,就是借助呓语使孔乙己的形象塑造得到升华。首先我们看到孔乙己的形象,他原先也读过书,但是没有进学,也不会营生,所以生活越来越拮据,过得越来越穷。他也有个一技之长,写得一手好字,可以帮人抄抄书,但他不安分,好吃懒做,后来找他抄书的人家也少了,他没法救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了等。基于这些形象的描述,孔乙己的身世经历和生活背景一一展现出来,当然这些也是他受压抑的原因。

传统思想中有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及“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的思想。孔乙己就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但他由于现实的局限不能继续进学,这就让他不得不陷入生存的焦虑。它的自命清高与社会现实就形成了一对矛盾。而孔乙己选择“读书人”的自命清高,并依据这一套的行事。事实上,脱离社会现实只能是主观意义上的,客观上是不可能的,他没有继续进学,这就使他不能成为群众所接受的“读书人”,所以只是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待,这就使的自命清高无法被接受。

孔乙己的呓语表达中多以文言形式出现,以期达到普通民众“难懂”的效果而使得自己从压抑场中脱身。孔乙己来到酒店喝酒,并摆出九大文钱时,周围的酒客就开始嘲笑他了,但他起初并不在意,只是以自己读书人的品格来反驳他们,说他们凭空污人清白。当有人证明亲眼目睹孔乙己偷书时,他开始慌了。压抑也随之产生了,这时他发现嘲弄并不是那么容易摆脱了,但是为了读书人的尊严,他也不能自己的丑恶作为。于是他又寻求一种自我保护的语言方式,他辩解道读书人窃书不算是偷,辅之文言“知乎者也”一套,从语言的客观性来看,这是逻辑悖论。但于他而言,却较为成功的抵抗了他心中的压抑。

参考文献:

沈从文. 沈从文全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2014年巴西世界杯正式开幕
365bet在线开户

2014年巴西世界杯正式开幕

📅 08-09 👁️ 4356
iphone7卡顿很严重
365bet在线开户

iphone7卡顿很严重

📅 07-28 👁️ 3359
hibernate - hibernate.cfg.xml 放在哪里?
365bet不给我提款

hibernate - hibernate.cfg.xml 放在哪里?

📅 08-23 👁️ 7971